御定曲譜/卷首/凡例

出自 中國古典戲曲資料庫
前往:導覽搜尋

凡例

一、詞者詩之餘,而曲者又詞之餘也。揆歌之所昉日詩言志,歌永言,則三百篇實為濫觴。一變而為樂府,再變而為詩餘,寖假而為歌曲矣。當為樂府之時,雖亦名之曰古詩,而三百篇之音不傳。當為詩餘之時,雖亦號之曰樂府,而古樂府之音不傳。自傳奇歌曲盛行於元,學士大夫多習之者。其後日就新巧,而必屬之專家。近則操觚之士但填文辭,惟梨園歌師習傳腔板耳。即欲考元人遺譜且不可得,況唐宋詩餘之宮調哉。故斯譜另編於《詞譜》之後,無庸妄合。

一、《嘯餘舊譜》前載玉川子《嘯旨》,又廣及《皇極經世》聲音之數。《律呂本原》、《樂府原題》、《唐宋詩餘》、《樂府致語》皆別為卷帙,於本譜無所發明,故概刪不錄。至《中原音韻》、《洪武正韻》二書久行於世,亦不更載。

一、北曲宜準《中原音韻》,南曲宜準《洪武正韻》,《舊譜》出入處甚多,悉為訂正。

一、每曲字句多寡,音聲高下,大都不出本宮本調。而填者之縱橫見長,歌者之疾徐取巧,全在偷襯互犯。譜中不過成法大略耳,在善用譜者神而明之,斯無印板之病。

一、自崑腔作後,絃索之學講者漸衰。所以南九宮譜雖不擇詞章,足為科律。北六宮譜絕少師傳,不點板眼。蓋板有三:曰頭板,迎聲而下者是也;曰掣板,節於字腹者是也;曰截板,煞於字尾者是也。然亦隨宜消息,欲曼衍則板可贈,欲徑淨則板可減,欲變換新巧則板可移,南北曲皆然。

一、譜中右旁四聲,就現在本字加註,非果字字不可易也。然在句內入拈發調之字斷不可易,習者審之。

一、字有陰聲、陽聲、齊齒、捲舌、收鼻、開口、合口、撮口、閉口之別。惟閉口極難得法,侵尋易混真文,覃咸易混寒刪,廉纖易混先天,故獨加圈識別焉。

一、北曲六宮十一調。內缺道宮、高平調、歇指調、角調、宮調,僅十二宮調。南曲九宮十三調,蓋以仙呂為一宮,而羽調附之。正宮為一宮,而大石調附之。中呂為一宮,而般涉調附之。南呂為一宮。黃鍾為一宮。越調為一宮。商調為一宮,而小石調附之。雙調為一宮。仙呂入雙調為一宮。共為九宮十三調也。

一、宮調雖分,互有出入。《嘯餘舊譜》於曲名下偶註一二,殊未詳核。今據元人宮調全目逐一註明,庶令作者不患拘閡。

一、《嘯餘舊譜》北曲每首列作者姓名,下註所出傳奇。南曲則但列傳奇名目,都無作者姓名,又多有起調、接調兩首出自兩處者,不得不另立一行。今既難徧註作者姓名,止將傳奇名目註每曲之尾,亦便於連合么篇,不使若又一體也。

一、疊前曲調,昔謂之么,亦曰么篇,即前腔換頭也。有起處增減字句者,則曰換頭;有一字不異者,止曰前腔。但起調首句句盡下一截板,接調即通句點板耳。只宜連貫一處,而以字或前腔換頭二字隔之,不可分行立題,使若另為一體。

一、凡書中作者例應書名,《舊譜》都以字行,或著別號。今欲概易以名,而不可考者十有二三,恐反致錯雜,姑仍其舊。

一、入聲在北曲悉準《中原音韻》,派作平、上、去三聲,不可互易。而在南曲則與上、去同為仄聲,故應用仄而遇入聲但註入聲,一如上去,惟應用平而借入聲者註云「作平」,其有宜平而仄,宜仄而平,宜上、宜去而入,則註曰「宜某聲」云。

一、《舊譜》既於句首右偏小書「襯」字,又於句下雙行小書「韻」「句」,相連不斷,使觀者目眩。今「句」「韻」皆方其外,一覽瞭然。至每句字數,有目共知,不必更註。

一、曲譜從無善本,元有《太平樂府》,明有《雍熙樂府》,世所盛推,然皆選擇詞章,薈萃名作,與製譜無涉。《嘯餘舊譜》又多舛譌。今北曲參考《元人百種》所載諸家論說,南曲稍採近日所行《九宮譜定》一書,擇其根柢雅馴者附於卷首。